10月12日,一部出自“中国松花石之乡”江源,讲述松花石匠人故事的微电影——《天石》在白山市江源区文化活动中心举行首映式。《天石》由江源广播电视台历经数月倾力打造而成,讲述了青年松花石匠人石天宇执着于松花石雕刻艺术、经过刻苦努力、终于获得大众认可并收获美好爱情的故事。一部好作品离不开一个好故事,讲好一个故事,离不开编剧的潜心创作。12日,新华网吉林频道对微电影《天石》编剧顾文显进行了专访。新华网:为什么会创作一部以松花石为主题的微电影?您认为,创作微电影《天石》的现实意义是什么?顾文显:江源是中国松花石之乡,这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题材。松花石蕴含江源历史文化,早应发扬光大。《天石》名字也大气,经过大国工匠精心雕刻,一定能名扬四海。在接到《天石》的编剧任务后,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到江源还有这样优秀的文化,并有了这个剧本的雏形。在剧中,松花石是一个载体,它既是一个古老的事物,同时它也是不可再生的。但我相信,人的精神是可以再生的,人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是在不断更新的。我把在江源从事松花石手工工艺的艺术家们称为“松花人”。那么,松花石一定要渲染、熏陶“松花人”。同时,我还觉得长者要宽容,后来者要超过前人,要有“后来居上”的深意融入在里面。基于这个想法,我创作了《天石》这个故事。新华网:从创作微电影《坚守》《永不褪色》《高山杜鹃》,到如今的《天石》,4年间,您为江源创作了4部微电影,这其中有没有让您感受比较深的地方?顾文显:我一共写了9部微电影,其中7部已完成拍摄,涉及到江源的就有4部,可以说占了一多半。从年的《坚守》到年《永不褪色》,从年的《高山杜鹃》到年的《天石》,作为一个参与者、呐喊者,我感到特别荣幸。微电影不会像一部电视剧那样气势恢宏地去展现。所以,我选择了一个点,通过石头、通过传承,把松花石和江源人的优秀品质凝聚在一起。这里我渗透了两个理念:第一,做人要厚道;第二,后人要超越前者,也就是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。我创作的初衷是把松花石的这种精神融为江源人的精神。松花石不能再生,但是人的思想和道德品质是可以再生的,是不断更新的。前人要宽容,后人要积极。我知道,在十几分钟的影片里,不可能将所有内容全面的展示出来。但是话又说回来,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,这需要我们更加努力,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。我也相信,从年创作的第一部微电影《坚守》到现在,我还会一直“坚守”下去,而且是越做越好。新华网:近年来,江源的微电影品牌效应逐渐显现,您如何看江源的微电影文化品牌发展?您对江源今后在打造微电影品牌方面有哪些建议?顾文显:目前,江源的微电影正在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并逐渐形成了“微电影现象”。这也是江源区、江源广播电视台长远规划的结果。目前,江源微电影在外界有很大影响。在我的认知面中,江源的微电影是独一无二的。我曾说过,江源的微电影继续发展,文化品牌效应会很大,江源以后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的“微电影之乡”。我希望,江源要把微电影文化继续弘扬下去;其次,深入挖掘长白山地域文化,创作一批有影响力的精品力作。将江源的“松花石”和“微电影”两张名片深度融合,在带动江源松花石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,发扬江源的微电影文化品牌。当然,在这方面我也会不遗余力地支持江源的微电影创作。我相信,随着江源的微电影品牌日渐成熟,江源微电影品牌必将会大放异彩。微电影《天石》编剧简介:顾文显,年从文,迄今在国内外报刊发表小说、散文、故事超过万字,诗歌、诗词余首。在中国故事界有“获奖大王与笔会专业户”“中国故事长青树”等美誉。年3月,被中国故事期刊协会授予“年杰出故事家”称号。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、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,长春市影视艺术家协会理事等。近年来为江源创作的多部微电影均获得奖项,微电影《坚守》获第三届亚洲“金海棠杯”好作品奖、第28届丹顶鹤杯一等奖、第二届万峰林杯微电影三等奖;《永不褪色》获第四届亚洲“金海棠杯”优秀奖、第28届丹顶鹤杯二等奖;微电影《高山杜鹃》获青春梦飞扬海南共青团微电影全国征集大赛优秀作品奖、第二届亚洲金海棠杯二等奖。来源:新华网